logo
episode-header-image
Apr 2022
1h 19m

【随机波动088】饿!

随机波动
About this episode

饥饿在当下的浮现显得格外可怖,令人震惊而悲哀。首先因为这饥饿并非源自粮食不足、食物短缺,那么,物质丰盛时代的饥饿究竟从哪里来?它是否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身上?其次,就算一个人已通过各种方式买到足够的食物,但他如果吃不到自己想吃或所需的食物,如果因担心后续食物不足而不敢正常吃饭,或是因没有安全感而失去食欲,这些都是饥饿。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饥饿是祖辈絮絮叨叨的陈年旧事,在那些旧事里,他们探索和翻新着储存、加工、品尝那极其有限食材的方式,而直到今天的我们开始囤菜,才意识到他们的危机意识、经验传承和节俭品格是从哪里来的。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饥饿是历史和文学的母题,是一再发生的政策失误、历史教训的显形,是从宗教传说到文学作品都尝试处理的人之为人最普遍、悠久且深重的灾难。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在真正意识到和肚子相关的little hunger之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已导向了great hunger,如今则生活在一种由大饥饿回到小饥饿、大小饥饿彼此贯通的双重饥饿之中。

萧红的《商市街》和科马克·麦卡锡的《路》几乎从头到尾都在写饿,饿从外向内啃噬一个人,再从外向内吞咽一颗心——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人可以吃吗?饥饿遭遇也逼着我们重新审视“吃”这一行为,吃大概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根本方式:我们想象吃不到的东西时嘴里甚至泛起滋味,我们吃菜吃肉也吃书吃字典;食物的类型和多寡最鲜明地体现出不同社会阶级的差距,食物的来源和分配则关乎背后的社会关系;吃是反抗的方式之一,对卡夫卡来说,绝食不吃亦是。

1944年美国一项为期6个月的科学实验向我们展现了饥饿如何改变人类的身体与大脑。对于志愿参与饥饿实验的人来说,吃东西很快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很多人为食物感到极度焦虑,一部分人在恢复饮食之后陷入了暴食的危机。如果你也不幸因为饥饿或其他创伤而出现对食物的焦虑或暴食的倾向,也请注意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愿人人都能早日远离饿馁。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8:13]美国一项实验告诉我们饥饿如何改变了人的身体和大脑
[11:07]文学中的饥饿之汪曾祺《黄油烙饼》
[20:50]食物短缺的现实总是不会撒谎的孩子揭露的
[22:37]文学中的饥饿之丁帆《野菜依旧》和萧红《商市街》
[26:57]文学中的饥饿之契诃夫《牡蛎》
[31:09]对食物最充沛的想象来自饥饿的人
[34:23]文学作品再对饿到极限时可不可以吃人的讨论
[39:13]21世纪的饥荒并非由于食物短缺
[42:50]现代国家应对饥饿问题的两种策略:自由市场VS福利国家
[54:08]暴食症患者如何用吃来构筑安全感
[1:04:59]饥饿创伤后陷入对食物的依赖或焦虑是正常的
[1:08:42]little hunger VS great hunger,生理饥饿VS精神饥饿
[1:09:45]文学中的饥饿之卡夫卡《饥饿艺术家》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飞上天》,by林强,from《光明的路》
片尾:《黄金时代》,by陈奕迅,from《我的快乐时代》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和电影】

《黄油烙饼》,汪曾祺 著
《天下美食》,丁帆 著
《商市街》,萧红 著
《牡蛎》,契诃夫 著
《温故1942》,刘震云 著
《战争中没有女人》,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长路》,科马克·麦卡锡 著
《饥饿:一部现代史》,詹姆斯·弗农 著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罗克珊·盖伊 著
《饥饿的女儿》,虹影 著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著
Eating in Theory, by Annemarie Mol
剧集《斯宾塞》Spencer (2021)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Up next
Nov 5
【随机波动】王放:蹲下来看看荒草吧,在哪都能探索自然
在珍·古道尔离世、燕子被东北寒潮冻毙的十月,我们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放老师聊了聊自然。 王放最为公众所熟知的研究对象是上海的貉,他总是说,“就是一丘之貉的貉”。在多年来与越来越多上海市民的协作观察中,他发现,貉的分布范围和生活习性在变化,围绕着貉结识的这群人也在变化。 观察一种动物,也是重新理解一个区域和城市的环境、四季、物种间的共生,就像谭恩美《后院观鸟》序言所写的那样:“观鸟让我们融入周围环境的节律,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能渴望。它让我们归属于更浩瀚的事物,感知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回看人类进化的道路,回看我们的童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亲密的 ... Show More
1h 20m
Oct 29
【随机波动163】校园餐:宏大又微小,喂养即政治
上个月沸沸扬扬的上海校园午餐争议,让早已远离校园的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小时候是怎么解决午饭的? 作为在世纪之交进入小学的一代人,我们的午餐解决方案在今天看来是相当粗放和多样的:回家吃饭、自带便当的情况普遍;在社区小饭桌和非正式经济的小摊贩处解决也很常见;即便是由政府主导的统一配餐,也留给了每个孩子、每个家庭自主选择的余地。但无论如何,作为曾经的小孩我们都知道,能吃好饭,有充分的时间吃饭,跟喜欢的朋友一起吃饭,几乎是一天学校生活中唯一的“盼头”。 校园午餐的问题既宏大又微小,从家庭责任到慈善项目,再到公共政策,它经历了复杂的流变;从无偿的照料,到在市场中被重 ... Show More
1h 59m
Oct 14
her edition预告 | 对话尹秀珍:做艺术心里愉悦,活着的意义在这
「her edition」第六期节目今日上线,本期嘉宾是我们都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尹秀珍。 见到尹秀珍时,正值北京八月末的酷暑,她回忆起童年的夏天,住在京棉厂的宿舍里,躺在凉席上看星星,或者到厂里看大人织布。妈妈带回家的刀口布是她最早的创作材料,她裁剪、缝织它们,弄坏了就藏到箱底,不让大人发现。似乎从那时她就知道,艺术携带着某种天真的破坏性,而创造力来自于不怕做坏的游戏之心。几十年过去了,她对艺术的初心未改,孩童般的愉悦依然是她创作的所起与所终。 her edition 是一档由女装品牌 edition 与「随机波动」共同发起的播客节目,通过多元对话,联结一 ... Show More
1m 35s
Recommended Podcasts
اذكار الصباح والمساء
MESHARI ALENEZI
Kalam mn Lahb
Trend Media Stage
#ABtalks
ANAS BUKHASH
anything goes with emma chamberlain
Emma Chamberlain
بودكاست أبجورة
Podcast Abajoura
Rain Sounds
Sleepy Sound
TED Talks Daily
TED
rSlash
Rslash Reads Reddit
All Ears English Podcast
Lindsay Mcmahon And Michelle Kaplan
Rotten Mango
STEPHANIE SOO